第303章商业调整-《汉末高顺》


    第(2/3)页

    对这种低质量的粮食,高顺也是来者不拒,只是价格低一些。

    粮食价格的调整,对高顺势力所辖官兵和官府文职人员影响不大,本来他们的薪俸便以粮食为主,完全不用去市场上购买粮食就能满足家庭需求。

    家庭人口少的人心中反而有些喜欢,若是他们把剩余的粮食销售出去,能获得更多数量的铜钱,等于是涨薪了。

    董卓和卫家负责凉州的粮食贸易,高顺这边突然涨价,且其它州郡一起涨价,他们即便无奈,也只能被动接受,不过购买的数量却减少了许多。

    粮食突然涨价,对辖区外的普通百姓影响最大,大部分人都措手不及,导致很多人家中断粮,或者只能压缩每日的口粮,原来预计能满足家庭一个月的吃食,现在购买的数量减了一些;好在涨的价格还不是很高,还在大部分人的承受范围内,只是日子更苦了一些。

    本来,高顺还想把玻璃和茶叶推向市场,以平衡收支,无奈,从洛阳传回来的消息,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马贵更是建议,暂时不能扩大被褥、精盐和棉布的销售量,一定要控制数量,走高端路线,才能从世家大族手中搜刮到更多的金钱,并且能避免引起皇帝的猜忌。

    皇帝刘宏对高顺产生了很大的警觉,他的实力太强大了,竟然能影响到整个大汉的粮食价格,这等于控制了国家的命脉,不得不防;另外,他对高顺的财力充满了好奇心理,难道比他这位皇帝都有钱?不过暂时还需要他抵御鲜卑人,并要靠高顺收复五原郡和朔方郡,暂时只能继续忍耐。

    张让得知陛下的态度,及时将消息传给醉仙阁的管事,并迅速传回高顺手中,要求高顺务必低调,不要再引起陛下的不满。

    另外,有些世家大族对高顺的实力感到恐惧,对高顺更加防范。

    又有很多大家族估计高顺肯定不会做傻事,否则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一定还会有后继动作,便紧跟高顺的步伐,开始大量收购粮食,此举无疑推动了粮食价格继续上涨。

    虽然不对外销售玻璃和茶叶,却不妨碍高顺做先期工作。

    比如,在制造平板玻璃的基础上,工匠们制作出了简陋的玻璃杯、玻璃盘、玻璃碗等。

    东汉流行煮茶,对高顺来说,更像是一种汤,非常不习惯;派去会稽郡的工匠,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87年春,成功炒制出绿茶,虽说质量还未达到前世的水平,不过对现在的高顺来说,已是难得的美味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