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诸人论政-《汉末高顺》
            
            
            
                
    第(2/3)页
    孔融是忠于朝廷之人,反对道:“君侯乃朝廷命官,若无朝廷圣旨便带外兵入京,与董卓何异?”
    蔡邕心情复杂,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却不知道如何面对,便反问道:“即便除去董卓,又该如何面对众多地方诸侯呢?他们是不会轻易交出手中的权力的,难道要掀起一场全国性的战争?”
    高顺见大家都没有更好的意见,继续说道:“既然大家如此想,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大家畅所欲言,好好的讨论一番,顺该何去何从,如何做才能有利于大汉,有利于百姓?”
    郑玄等人对高顺谦虚的态度很满意。
    杨家也是大族,不过杨家采取的策略与袁家不同;袁家希望夺取地方军权,然后威逼董卓放弃对朝廷的掌控,退出洛阳,甚至有代汉的打算;杨家希望在朝廷内与董卓斗争,逼迫董卓放权,这样的话对大汉的影响小,破坏力小。
    杨修乃故太尉杨赐的孙子,现司空杨彪之子;杨修在此任教,乃杨家的自保之策,这样的话杨彪可在京城与董卓放手一搏,而无所顾忌。
    杨修知道家族的策略,他本人反对高顺代表入京;见高顺如此说,便向前对众人行礼后说道:“修愿为君侯使者,前往洛阳,劝说董卓放退出京城,返回凉州,还天下太平。”
    这完全不符合高顺的利益,甚至会引起董卓的误会,且他可不想被人利用,便立即反驳道:“顺在起兵之日,便立志于边郡,保大汉百姓免遭蛮夷的劫掠、杀戮;顺曾向先帝承诺过,绝不干涉朝中事务,岂能失信于先帝?况且,董卓乃虎狼之人,对其劝谏,毫无意义。”
    这个年代的人,还是非常信守承诺的。
    原来高顺还赞赏杨修的才华和口才,准备锻炼一番后接替审配的职务,专事外事,现在看来,这些人皆不值得信任和重用,他们只会为家族利益着想,否则,很容易被出卖,为他人做嫁衣。
    被直接拒绝了,杨修很失望,他原本希望借助高顺的军事力量,协助父亲等人将董卓逼出京城,完成家族的大计,达到对朝廷的掌控,无奈高顺不上钩。
    众人也感觉高顺所言不假,董卓岂是能轻易被劝说走的?
    卢植能文能武,心想,高顺能掌控这么多地盘,手下有这么多官兵,权术智谋皆在众人之上,肯定有不为外人所知的打算,现在即便逼其入京,也于事无补,若是几十万大军于中原作战,带来的灾难无法估量,便支持高顺道:“若是君侯带兵入京,中原大战不可避免,生灵必遭涂炭;若是四疆异族趁虚而入,无人防御,则大汉危矣!若是君侯维持现状,保几州百姓安宁,保边郡不失,亦是为国为民之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