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看向彼得,切入主题,声音清晰而冷静: “彼得先生,脸书的融资计划,现在是否还继续推进?恕我直言,以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6亿美元的投后估值,确实有些……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 陆阳的话并非反对投资,而是直指核心问题——价格。 他当然愿意投资,但如果能以更合理的价格入场,何乐而不为? 出乎意料地,彼得非但没有生气,脸上反而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甚至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微笑。 他需要的就是一个愿意谈、且有实力谈的买家! 对于此刻的脸书而言,活下去、拿到钱才是第一要务,估值是可以协商的筹码。 “价格当然是可以谈的,陆。” 彼得立刻回应,语气带着一种务实的态度,“估值是基于对未来的判断,而市场情绪,我们也会认真考虑。” 陆阳的话音刚落,一旁的杰克·马内也适时地开口了,他的语气带着职业投资人的审慎: “彼得,我同意陆先生的看法。基于目前的状况和我们格雷洛克内部的评估,我们认为一个更贴近现实的投后估值,可能在5亿美元左右。这个数字,我们认为对各方都更为合理。” 杰克·马内对于陆阳的出现和投资意愿,并没有表现出排斥。 在风投圈里,多家机构共同投资一个项目是常态,特别是针对金额比较高的公司,更是会习惯于多家机构共同投资一个企业。 引入新的投资者,不仅能分摊风险,增加项目成功的可能性,有时还能带来不同的资源和视角,对格雷洛克而言并非坏事,甚至可能是他们乐于见到的局面。 他们需要盟友,而非独占。 听到杰克·马内提出的五亿美元投后估值,彼得·蒂尔并没有立刻反驳。 他没有直接回应马内,而是将目光投向会议室另一端——年轻的马克·扎克伯格正略显焦急地与另一家尚未离场的投资机构代表进行最后的沟通。 彼得很清楚,虽然自己是脸书的天使投资人,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但涉及到核心的融资估值和股权出让比例,最终拍板权牢牢掌握在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手中。 第(1/3)页